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角膜基质微环境中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促进角膜损伤修复相关因子的研究
作者:张晶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点击数284  更新时间:2011/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脱细胞角膜基质(ACM)微环境中生物学性状的改变,明确利用MSCs和ACM体外构建角膜替代物应用于角膜损伤修复过程的可能性,并探讨MSCs对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可能调节机制。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SD 大鼠的MSCs 和角膜缘上皮细胞(LECs)并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选取第2代(P2)MSCs和LECs分别以3x103/mm2的密度接种于ACM表面,观察种植培养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检测两种细胞在ACM微环境中的增殖活力。种植培养后7天后,使用免疫荧光定性检测生长于ACM微环境中的MSCs和LECs内同角膜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的因子:生长因子、整合素、细胞外基质成分以及成熟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3 ( CK3)的蛋白表达。RT-PCR和Western-blot半定量检测两种细胞内上述因子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获得高纯度的MSCs 和LECs。在ACM微环境中两种细胞均表现出较高的增殖活力。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种植前常规培养的MSCs和LECs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CK3即存在明显差异。半定量分析显示MSCs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皮生长因子( EGF)以及转化生长因子-beta1( TGF-β1 )mRNA和蛋白的基础表达量高于LECs。当种植于ACM表面7天后,MSCs中EGF和TGF-β1在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仍高于LECs,而VEGF 同LECs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种植培养7天后,部分MSCs中CK3蛋白呈阳性表达,但表达量低于种植培养的LECs。对于整合素亚单位(integrin subunits -α5,- α6, -β1)以及细胞外基质成分层粘连蛋白( LN)和纤维连接蛋白( FN),两种细胞的常规培养表达量和种植培养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 在脱细胞角膜基质微环境中,MSCs可高水平表达促进角膜损伤修复的相关因子,同时具有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潜能。MSCs在ACM微环境的上述特性为角膜损伤修复过程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细胞来源,提示了MSCs在角膜损伤相关疾病临床治疗研究中具有应用潜力。本实验构建的脱细胞角膜基质微环境培养体系,为进一步研究MSCs 在角膜损伤修复中的调节作用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平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