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玻璃体切除或者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术源性散光研究
作者:邵彦  文章来源: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  点击数270  更新时间:2012/9/13  文章录入:毛进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 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研究传统20G或者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或者不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手术源性散光变化的规律。

方法 采用临床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110116眼术后1周,1月,3SIA进行研究。

结果 术后1周,1月,3月时SIA分别为1.660±0.128D,(1.176±0.102D,(1.316±0.291D和轴向分别为0.473±2.496)°,(-6.418±2.643)°,(-4.342±2.794)°,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F=10.814,3.181,P=0.000,0.045)。其中术后1周与1月差异存在显著性(PSIA=0.000,PAXIS=0.014);术后1周与3月,1月与3月差异无显著性(PSIA=0.255,0.631, PAXIS=0.094,0.250)。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较普通20G玻璃体切割对术源性散光影响,差异存在显著性(F=10.032P=0.002)。

结论 术后SIA大小和轴位是变化的。术后第1SIA最大,至术后3月稳定;SIA轴向在术后1周时最小,术后3月稳定,存在逆规改变的趋势。23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术源性散光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