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一种稳定、持久的家兔角膜内皮损伤方法,从而建立适合评价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模型。
方法:24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一组刮除后弹力层(Descemet’s member, DM)和内皮细胞,另一组单纯刮除内皮细胞。均行右眼手术。于11点位角膜缘内1mm用30gauge空气注射套管针自穿刺口进入前房,刮除全部DM和内皮细胞或者单纯刮除内皮细胞。术后采用裂隙灯及活体生物显微镜观察角膜水肿混浊程度和角膜中央厚度,以角膜内皮镜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定期取标本行角膜内皮细胞染色及组织学检查,观察时间为180天。
结果:刮除DM膜和内皮细胞组术后180天角膜仍重度混浊。术前、术后1天、7天、14天、21天、28天、90天、180天平均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0.40±0.03mm 、1.71±0.06mm、1.95±0.15mm、1.86±0.14mm、1.79±0.14mm、1.68±0.06mm、1.39±0.05 mm、1.29±0.14 mm,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时间点因为角膜持续水肿混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法检测。组织学检查角膜后层边界未见再生的DM膜及内皮细胞,深层基质未见新生血管。单纯刮除内皮细胞组于术后28天角膜恢复透明。角膜中央厚度术后1天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8天后接近正常,90-180天稳定在正常水平。术后90天及内皮细胞计数基本恢复正常。单纯刮除内皮组术后90天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180天则达到2953±382个/mm2,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77)。两组术后眼压指测正常,角膜缘无明显新生血管长入角膜,未见眼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采用机械损伤方法一次性刮除角膜内皮和DM膜,可造成家兔角膜内皮细胞的持久消失,而不会引起明显的角膜新生血管化。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是一种比较适合于研究深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较好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