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婴幼儿外斜视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桂香 胡…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点击数2071  更新时间:2005/6/15 21:15:31  文章录入:liu_gx  责任编辑:毛进
目的:探讨婴幼儿外斜视临床相关因素。 病人和方法:回顾1996.1~2003.1在我院就诊的外斜视病人,选择4月龄~1周岁前被小儿眼科医生确诊的、无眼部器质性病变的外斜视。询问孕产期异常,有无家族史、外伤或神经系统疾病。检查斜视角、眼球运动以及立体视功能。手术者记录手术年龄、随访期限及立体视功能。 结果:共23人符合本研究标准。其中间歇性5人(21.7%)、恒定性18人(78.3%)。外斜度≤25△者2人(8.7%),>25△者21人(91.3%),平均斜度为49.7△(25~70△)。5/23人(22.7%)具有立体视功能,这5人中4人为间歇性,1人为小角度恒定性外斜视。阳性家族史者3人(13%),孕产期及全身其它异常8人(34.8%)。伴其它非器质性眼部异常者6人(26.1%)。行手术治疗的15人,术后眼位恢复良好(-16~+10△之间),但只5人具有立体视功能,术前表现为间歇性的3人术后均有一定的立体视。 结论:婴幼儿外斜视与早产、神经系统和一些其它非器质性眼部异常有关。患儿的双眼视功能低下,临床医生应努力进行早期矫正眼位以恢复一定的双眼视功能,尤其对于间歇性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