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视神经管是眼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该区域的空间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对于眼眶病诊断、手术方案拟定、术中定位及术后评价均具有深远意义[1]。CT技术是眼眶研究的主要手段[2]。但是,视神经管的CT研究现况尚不足以满足眼科需要。视神经管为人体最难以重建的结构,此前尚无重建成功的报道[3]。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一代CT影像学技术及相关理论应用于视神经管评价的可行性及优势、制定适于眼科研究的CT扫描和重建参数系统和测量标准。本研究还探索骨性标本的薄层切片制备和定位重建新方法。
材料和方法: 利用最新一代16层螺旋CT,分别对十只保留软组织和去除软组织后的犬视神经管进行局部扫描。分别采用0.10mm和0.50mm间隔进行重建。同时对视神经管标志点进行解剖测量。根据一个视神经管的解剖学测量结果,选取合适的CT重建域值参数系统。利用该参数系统对所有视神经管进行CT下空间测量。空间测量方法采用旋转平面投影法。结果与解剖测量进行比较。将视神经管制作不同骨折模型,分别使用被遮表面显示法(SSD)、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In Space 技术等不同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进行形态学比较。将一只犬视神经管行火棉胶、石蜡双包埋及骨性标定物平行立体定位,制作病理切片,并行图像后处理。选取断层图像与Inspace CT重建断层测量进行比较。使用仿真内窥镜技术(VE),对视神经管进行重建及Fly through动态显示。
结果:采用0.1mm密集重建后的CT影像更加细致。SSD、VR、InSpace技术均可以整体反映视神经管的空间形态。对不同的骨折类型,各重建方法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差异。综合不同重建技术的优势[4],可以全面评价视神经管结构。VE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神经管的内部形态改变及判断骨折。其空间效果及表面的起伏立体感十分明显。三维CT重建技术结合旋转平面投影法进行测量。其结果与解剖标准一致。切片图像与CT二维重建测量比较,一致性好。结合氯仿技术的快速双包埋法所制备组织块,可以进行连续薄层切片的制备,运用骨性标定物轴向平行立体定位法,定位效果理想。
结论:新一代多层CT扫描及重建技术是一种可行的诊断手段。通过不同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作为眼科、耳鼻喉科和神经外科术前评价和术后随诊的重要方法。其在眼科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VE技术为视神经管研究开辟了新途径。结合氯仿技术的火棉胶、石蜡双包埋及骨性标记物包埋定位法快速、有效。为眼科病理重建的方法学提供了新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