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体外获得胚胎干细胞源性视网膜干细胞的可能性及可行性方案,以求为青光眼等视神经视网膜变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方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胚胎干细胞(GFP-ESCs)经胚胎体阶段培养,以视黄酸及纯化的乳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诱导,在选择性培养基中筛选培养扩增7天,对诱导后细胞进行视网膜干细胞特性的多方面鉴定-包括宏观和超微结构形态特征;核型分析;分裂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检测;向视网膜细胞分化潜能检测,将诱导细胞分化后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NF200、MAP2、GAP43、Synaptophysin、S100、GFAP等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标志抗原,及Thy1.1、Rhodopsin、PKC等视网膜细胞标志抗原;采用RT-PCR、流式细胞仪、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视网膜干细胞标志基因nestin、glutaminase、Brn-3、Pax6 mRNA及抗原表达。
结果: GFP-ESCs经初级诱导,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富集7天后,形成大量悬浮生长的神经球样结构,可扩增传代。细胞呈现典型的未分化特征,核型正常,整合BrdU,表达视网膜干细胞标志基因mRNA和抗原,分化产生视网膜样神经细胞,并表达突触功能和Glutamate神经递质功能标志抗原。
结论:通过体外定向诱导体系,胚胎干细胞源性视网膜干细胞可在体外大量获得,并有向视网膜细胞分化的潜能,有望为青光眼等神经变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