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焦点LASIK手术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分析 |
|
作者:黄国富 王…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510060 点击数:1267 更新时间:2007/5/29 20:17:53
|
|
目的:分析多焦点LASIK手术后角膜非球面特点及其手术效应的关系。方法:自身对照,主视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非主视眼接受多焦点LASIK手术。共32人,年龄:35~46岁(平均38.53±2.72岁);主视眼(对照眼)近视球镜度-1.25~-6.25D(平均-3.97±1.27D),散光度0~-1.75D(平均-0.43±0.46D);非主视眼(实验眼)近视球镜度-1.50~-6.0D(平均-4.25±1.11D),散光度0~-1.75D(平均-0.50±0.44D)。主视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切削光区6.0mm。非主视眼接受多焦点LASIK,检测项目: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压、超声角膜厚度、对比敏感度、调节幅度、焦深、像差等。结果:多焦点眼术前调节幅度平均为为-4.11±1.11D(-2.00~-6.25D),术后6月平均为-4.95±0.83D(-3.25~6.50D,术后和术前比,平均增加0.84±0.61D(0~-2.25D)。手术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多焦点眼术前0.5视力以上的焦深宽度为+1.0D~-3.0D之间,术后6月为+1.5D~-4.0D之间,焦深增加1.5D,手术前后配对T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 6mm拟合球面Q值,术后术6月,实验眼Q值平均为0.081±0.274(-0.53~+0.53),对照眼为0.464±0.266(-0.02~+0.99),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5mm拟合球面Q值,术后6月,实验眼Q值平均为-0.235±0.386(-0.944~+0.424),对照眼为0.259±0.328(-0.013~+0.881),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多焦点眼术后较术前向负Q值反转,而对照眼趋向正Q值。给多焦点眼术后进行屈光力描记发现,中央区屈光力存在一个递减---递增过程,而常规LASIK手术只存在递增过程,多焦点眼由递减---递增的分界点平均为4.84±1.25mm(相当于中央区屈光力递减区域)。多焦点眼术后角膜中央区出现高屈光力范围(手术预期视近区域),根据OrbscanⅡz角膜地形图自带面积统计软件统计,平均为5.64±3.05mm2(1.05~11.05)。将高屈力面积与术前预期矫正的近视球镜度进行相关分析,两者存在相关关系(r=-0.410,P=0.047)。多焦点眼手术后调节增幅和术后多焦点指数、球差改变具有相关关系,与慧差、瞳孔直径、Q值无相关关系。结论:多焦点LASIK维持了手术前角膜中央区非球面特点,并使角膜中央区产生多焦点效应。 |
|
|
会议投稿录入:hgf2222 责任编辑:毛进 |
|
|
上一篇会议投稿: 房角支撑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房角镜观察 下一篇会议投稿: 切削深度/角膜厚度与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后出现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关系分析 |
|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