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心灵之窗-眼科医生网 >> 眼科常识 >> 第10届全国会 >> 白内障10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晶体前囊膜结构破坏是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关键         
晶体前囊膜结构破坏是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关键
作者:蔡枫、张… 文章来源: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点击数:1760 更新时间:2005/6/14 17:06:11
目的: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等方法,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体前囊膜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外间质的改变,以探索老年性白内障晶体囊膜通透性改变的物质基础和发病机理。 方法:本研究收集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环形撕囊所得的晶体前囊膜(n=80),经10%福尔马林固定,水洗和相应的样品制备后,分别用AFM和SEM观察其表面形貌和结构变化;或经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抗原修复后,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等染色方法,观察四型胶原和间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talloproteinase, MMPs)等细胞外间质的改变,所有观察结果通过数码照相记录。 结果:AFM和SEM照片显示:晶体前囊膜的正常前表面和横断面均十分光滑,均匀一致,无可辨认的其他结构,而后表面则由于晶体纤维的残端和上皮细胞核的突起显得高低不平。老年性白内障晶体前囊膜的中央瞳孔区囊膜前表面通常显得粗糙、表面囊膜间质被破坏,甚至可见大量直径为5-500nm的小孔呈筛网状。横断面可看到同样的破坏,周边部(被虹膜遮盖部分)的囊膜相对于中央暴露部分则较为正常。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提示:晶体前囊膜的前1/3至2/3部分的胶原染色出现异常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四型胶原在上述部位出现脱失;而MMP-1和MMP-3等间质金属蛋白酶则在上述部位出现异常表达。 结论:本研究:1)首次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结合扫描电镜,记录了正常晶体前囊膜的表面和横断面的形态结构以及老年性白内障晶体前囊膜中出现的异常变化。2)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了老年性白内障晶体前囊膜中央瞳孔区出现胶原变性、四型胶原等细胞外间质脱失和MMPs的异常过度表达。3)提出了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紫外线的照射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原因,导致间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异常激活,过度降解破坏了四型胶原等细胞外间质从而破坏了囊膜应有的形态结构和所起的屏障作用,使其通透性增加,最后导致晶体蛋白的缓慢变性凝聚和浑浊。本研究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早期预防和药物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会议投稿录入:xiaxi2100    责任编辑:毛进 
  • 上一篇会议投稿:

  • 下一篇会议投稿: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眼科医生网 眼科医生网版权所有 @ 1998-2012
    部分文章和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指出! 站长:毛进
    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301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