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眼部是免疫性疾病高发部位之一,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时生物利用度低,毒副作用大,而国内上市的眼局部应用的免疫抑制剂滴眼液只有糖皮质激素和环孢霉素,本实验通过对雷帕霉素滴眼液的细胞毒性评价和药效学研究,以期有高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滴眼液进入临床。 方法 1.人角膜上皮进行体外培养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连续培养并接种细胞至96孔板,分别加入浓度梯度100、30、10、3、1、0.3、0.1、0.03μmol/l的CSA和雷帕霉素,培养24、48、72小时后,使用MTT比色试验检测细胞的抑制率并建立量-效曲线,通过计算IC50对比各免疫抑制剂毒性的大小;2. 将浓度为2g/l的伤寒杆菌内毒素100ul注射于SD大鼠双后足底部, 建立大鼠葡萄膜炎模型,阴性对照组注射100ul生理盐水。于注射前及注射后第4h、12h、24 h、48h进行裂隙灯检查,参照Hoekzema的方法对临床表现进行评价与记分。8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注射后脂多糖24h开始分别滴空白溶剂、0.1%雷帕霉素滴眼液,每日4次,裂隙灯观察、拍照并参照Hoekzema的方法记录临床评分,统计学t检验检测用药组与阴性对照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并进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 1.成功建立人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体系,CK3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证明其确为角膜上皮细胞。2.CSA、雷帕霉素的角膜上皮细胞毒性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加大,24h、48h、72h的角膜细胞毒性顺序按IC50计算,均为CSA>RAPA。3.成功建立大鼠葡萄膜炎模型,4h开始出现症状,24h-48h症状最明显,7天基本自然消退。4. 0.1%雷帕霉素组注射后1、2d与空白溶剂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3-6d与空白溶剂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7d与空白溶剂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结论 1.新型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的角膜上皮细胞毒性小于环孢霉素。2. 0.1%雷帕霉素滴眼液可有效抑制SD大鼠葡萄膜炎的发展。 |